什麼是懺悔 懺悔的意義 佛學辭典: 《一切經音義》唐_慧琳》「懺悔」:懺謂懺摩 此云謂忍 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《一切經音義》唐_慧琳》「懺悔」:集訓云 自陳過也 《一切經音義》唐_慧琳》「懺悔」:此言訛略也 書無懺字 應言叉磨 此云忍 謂容恕我罪也 《佛學次第統編》明_楊卓》「懺悔」:懺悔二字,乃梵漢雙舉之詞,梵語懺摩,華言悔過,言懺者乃懺摩之略,言悔乃悔過之意也。總之懺摩原意,乃請他忍恕之義。悔過者,則又自行悔罪之意也。 小乘的懺悔: 義淨三藏: 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卷2:「言說罪者,意欲陳罪說己先愆,改往修來至誠懇責。半月半月為褒灑陀,朝暮朝暮憶所犯罪(褒灑是長養義,陀是淨義。意明長善淨除破戒之過。昔云布薩者,訛略也)。初篇若犯,事不可治。第二有違,人須二十。若作輕過,對不同者而除悔之。梵云痾鉢底鉢喇底提舍那。痾鉢底者,罪過也。鉢喇底提舍那,即對他說也。說己之非冀令清淨。自須各依局分,則罪滅可期;若總相談愆,非律所許。舊云懺悔,非關說罪。何者?懺摩乃是西音,自當忍義。悔乃東夏之字,追悔為目。悔之與忍逈不相干。若的依梵本,諸除罪時應云至心說罪。以斯詳察,翻懺摩為追悔,似罕由來。西國之人但有觸誤及身錯相觸著,無問大小,大者垂手相向,小者合掌虔恭。或可撫身、或時執膞、口云懺摩,意是請恕願勿瞋責,律中云提舍那矣,恐懷後滯、就他致謝,即說懺摩之言。必若自己陳罪,乃云提舍那矣,恐懷後滯、用啟先迷。雖可習俗久成,而事須依本。梵云鉢刺婆刺拏,譯為隨意,亦是飽足義,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。」(CBETA 2022.Q1, T54, no. 2125, pp. 217c10-218a1) 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卷15:「(言懺摩者,此方正譯:當乞容恕、容忍首謝義也。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,皆云懺摩,無問大小咸同此說。若悔罪者,本云阿鉢底提舍那。阿鉢底是罪,提舍那是說,應云說罪。云懺悔者懺是西音,悔是東語。不當請恕,復非說罪,誠無由致。)」(CBETA 2022.Q1, T23, no. 1442, p. 706a8-10) 《丁福保佛學大辭典》清_丁福保》「懺悔」:(術語)止觀七曰:「懺名陳露先惡,悔名改往修來。」然懺為梵語懺摩Kṣamayati之略,而非漢語,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。四明之金光明經文句記三曰:「懺悔二字,乃雙舉二音。梵語懺摩,華言悔過。」悔過之譯,不葉本義。懺摩者請他忍恕之義也。又謂發露已犯罪,則梵語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akaranīyā,譯曰說罪也。玄應音義十四曰:「懺悔,此言訛略也。書無懺字,正言叉摩,此云忍。謂容恕我罪也。」南山戒疏一下曰:「懺悔,悔是此土之言,懺是西方略語,如梵本言懺摩也。懺字非蒼雅所陳,近俗相傳故耳。」寄歸傳二曰:「舊云懺悔,非關說罪,何者?懺摩乃是西音,自當忍義。悔乃東夏之字,追悔為目,懺之與忍,迴不相干。(中略)恐懷後滯,就他致謝。即說懺摩之言,必若自己陳罪,乃云提舍耶矣。」有部毘奈耶十五註曰:「言懺摩者,此方正譯當乞容恕,容忍致謝義也。若觸誤前人,欲乞歡喜者,皆云懺摩。無問大小,咸同此說。若悔罪者,本云阿缽底提舍那Āpattideśanā,阿缽底是罪,提舍那是說,應言說罪。云懺悔者,懺是西音,悔是東語。不當請恕,復非說罪,誠無由致。」慧苑音義下曰:「懺悔謂懺摩,此云請忍,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。」 《阿姜曼正傳》:「比丘的發露懺悔,是為了消除未來再犯的一切焦慮與內疚的方法」 《四分律》卷35:「故妄語,佛說障道法者,障何等道?障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空無相無願,障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。懺悔則安樂。得何等安樂?得初禪乃至四禪、空無相無願,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故曰懺悔則安樂。」(CBETA 2022.Q1, T22, no. 1428, p. 817c20-25) 《智敏大師全集\趣入解脫之門—— 歸依\四、具足歸依之緣——證受歸依》:「過去有一種外道,認爲到恒河裏去洗身,河水能把自己罪業洗乾淨,這是一種愚昧迷信的想法,真正要把罪業除掉,必須依佛教的正法來如法的懺除。什麼叫懺悔?過去造的罪,認識到是不好,也知道將來要入惡趣受苦的,痛切追悔認錯,以後發心誓不再犯,這個心,就叫懺悔的心,有了懺悔的心,求佛菩薩慈悲加持,把自己罪障洗滌乾淨,這是可能的。如果懺悔心沒有,不知罪、不知墮,也不防護未來不犯,那這罪是洗不乾淨的,後來衹有自己受苦。」 大乘的懺悔: 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:「 爾時行者。復更懺悔。遍禮十方佛。禮十方佛已。普賢菩薩住其人前。教說宿世一切業緣。發露黑惡一切罪事。向諸世尊。口自發露」( 大正 9p390c ) 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:「 普賢菩薩。為於行者。說六根清淨懺悔之法。如是懺悔。」( 大正 9p390c ) 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:「 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 「若有眼根惡、 業障眼不淨, 但當誦大乘、 思念第一義, 是名懺悔眼, 盡諸不善業。 …… 當誦大乘經、 念諸菩薩母。 無量勝方便, 從思實相得, 如此等六法, 名為六情根。 一切業障海, 皆從妄想生, 若欲懺悔者, 端坐念實相。 眾罪如霜露, 慧日能消除, 是故應至心, 懺悔六情根。」( 大正 9p393b ) 《大乘三聚懺悔經》:「 而白佛言:「大德世尊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云何欲住於聲聞乘、辟支佛乘及住大乘?是眾生等有諸業障,云何懺悔?云何發露?謂煩惱障、諸眾生障、法障、轉後世障,云何懺悔?云何發露?」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:「善哉善哉!汝舍利弗!汝今欲為多所安樂利益天人,能問如來於如是事。汝舍利弗!汝今應當諦聽諦聽,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」時舍利弗而白佛言:「善哉世尊!唯願解說。」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:「汝舍利弗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若欲發心住於聲聞、辟支佛乘、若住大乘,是眾生等應於晝夜各在三時,從坐而起,偏袒右邊右膝著地,合十指掌應作是言:『所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,常住在世、若坐經行,是諸世尊當憶念我、當證知我,為我作眼、為我作智、為我作勝、為作最極,我在彼前懺悔發露。若我無始流轉往來,若我此生、若於餘生所有業障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見作隨喜,及煩惱障、諸眾生障、法障、轉後世障,若自初作、若教他初作、若見初作隨喜,若自正作、若教他作、若見正作隨喜,若自作竟、若教他作竟、若見他作竟隨喜。若復未識佛時、未識法時、未識僧時,未知善時、未知不善時,若復隨順於欲瞋癡貪亂心等而起諸惡、若復為於睡眠所覆、若復掉戲、若復疑惑、若復諂曲、若復無慚無愧。若復我慢貢高自大、若起怨嫌、若醉放逸,若起惡心出佛身血、若謗正法、破和合僧、殺阿羅漢、或殺父母。如是等業,若自初作、正作、作已,若教他作、見作隨喜。身業三種、口業有四、意三業行,於眾生所起諸惡意,或復逼觸毀辱呵罵三乘眾生,說其過惡嫌恨誹謗,或作邪婬、或作邪見。若初始作、若正作時、若復作已,自作、教他、見作隨喜。或隨所說違背戒聚,或盜塔物起於邪見,若始發意或復作時及作已竟。如是等惡,自作、教他、見作隨喜。……」( 大正 24p1091c~1092a ) 歸納一下: 一般人:懺摩,意是請恕願勿瞋責。(道歉!) 比丘:說罪者,意欲陳罪說己先愆,改往修來至誠懇責。(發露懺悔!) 心中:比丘的發露懺悔,是為了消除未來再犯的一切焦慮與內疚的方法。懺悔則安樂。(心中安樂清淨!) 大乘:宿世一切業緣。發露黑惡一切罪事。!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。!若我無始流轉往來,若我此生、若於餘生所有業障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見作隨喜,及煩惱障、諸眾生障、法障、轉後世障。!(懺悔無始來所有一切障!)